非常邪恶–走神。

也许这是为什么许多名家都提出“兴趣很重要”“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把我自己的兴趣做为我的工作”。

下面的完全是摘录: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情况,并常常为此苦恼──因为跟别人一样花了时间(其实也同样耗费了精力)却了无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阅读不仅仅是“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处理”信息。所谓的“走神”,本质上来看就是“只输入不处理”。更为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经历:“大声朗读文章的过程中竟然走神──突然发现刚刚一段时间里所朗读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时候,“输入”竟然好像直接绕过了“处理”过程而后就“输出”了。

简单来说,所谓的“处理”──即,所谓的“理解”──无非两个方向:“向前──预期”、“向后──总结”。“向前──预期”指的是,当你读进来一句话,如果你理解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预期后面接着的可能是什么?比如,当你读到“一直以来,大多数人混淆阅读理解速度与阅读速度这两个概念。”那么,你就会预期接下来作者可能要讲解的内容包括:

阅读理解速度究竟指的是什么?(也许在这之前要定义“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
阅读速度指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连“速度”都要定义清楚?)
阅读理解速度和阅读速度之间的区别和差异是什么?
这个差异为什么如此重要?
清楚地了解这个差异有什么用处?
……
这一切在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人的脑中,往往是瞬间就完成的事情。而后,你将接着阅读;那么无非两种情况:接下来的内容 1) 大致能够印证你刚才的猜测;2) 出乎你的想象。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说明自己理解的不错;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大脑就会格外兴奋──因为大脑最渴望新鲜的东西出现(前提是文章是质量良好的文章)。

而所谓的“向后──总结”指的是,读进来相当篇幅的内容之后,要把这些已经理解的内容不断概括。提炼某一个句子中最重要的概念,用一两句话概括一段,或用一两句话把若干个相关的段落总结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清理内存”──我们的大脑“即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就好像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如果不及时进行整理,那么在容量不够用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溢出”现象,后读进来的信息把先前读到的信息“挤”出去。而通过概括与总结,就把先前读进来的信息“压缩”了,压缩后的信息占用“即时记忆容量”小,进而使我们的大脑还有余力处理不断涌入的信息──并且还是再保留之前读过的内容的前提下(只不过是被压缩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上下文一直保持着联系”。大多数人从未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往往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断章取义”──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没有记住已输入信息的良好机制”。

随着输入的信息越来越多,“向前──预期”和“向后──总结”这两个机制需要不停地交错进行,而这种习惯将使得大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甚至是“亢奋”状态),很难出现“走神”的情况。这也许是最重要的阅读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同可能就起始于这个从外部很难观察到的差异。

另外一个可能造成“走神”的重要因素在于不熟悉当前阅读材料所涉及话题。当我们阅读之前并不熟悉的领域的材料之时,我们的大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向前──预期”能力还很稚嫩,而“向后──总结”的能力就更差了,因为整个“处理”过程实在是太过艰难。

那怎么办呢?

解决方法就是“迅速学习那个陌生领域的重要概念”。一切的知识,无论哪一个领域,都是由一些特定的“概念”(Concept)作为基石(Building blocks)打造出来的。比如,了解生物学要从“分类”(Classification)开始;了解经济学就要从“物质稀缺性”(Scarcity)开始;了解统计学就要理解“样本有效性”(Sufficient sample);了解计算机编程就要理解“对象”(Object);了解心理学的话,总有一天要遇到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个概念……

然而,我们活在一个令人在求知的时候幸福无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有一样好东西:Wikipedia。想象一下,大约十年前,即便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也不是随便哪一个都买得起全套逐年更新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可是今天,我们只要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en.wikipedia.org,就可以搜到一切可以搜索到的东西(对中国人来说,还有个前提:懂英文)。想要了解哪一个领域,就直接跑到Wikipedia上查阅相关内容,把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摘录出来,去理解它们的“内涵”、“外延”、以及与你已知的一些相似概念的“相通之处”、“不同之处”、“使用这些概念所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有那些”……等等。而后再经常想办法把这些概念用合理的方式连贯起来,没多久,就不再是这个领域的“小白”了。而如此这般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文字之时,就不再会那么容易“走神”。

解决方法:走神是大脑对自己的自我保护,有个混蛋老让我工作,我烦了,不理它了,但是不行,他要强迫我工作,那怎么办呢?就是消极怠工,假装工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吧,你想让我看书,我就走神了。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小孩集中注意力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成年人意志力强一些50分钟,所以每堂课定45分钟是比较科学的,我能把尺度用满,脑子都是木的,下一节课怎么上啊。
还有课程安排,也是各个科目交叉安排就是为了防止大脑过度疲劳。这就是排课表的科学道理。
解决方案:如果你有大段的时间学习(尤其是自学),就利用“黑盖灰”的方法,定时5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就这么简单,你就不会走神,可能你还会发现一个现象,50分钟这么快就完了,尤其是强制自己休息时更是如此,你知道强制休息是如此的痛苦,以至于需要很大的意志力,再看一会,让我再看一会,不行,必须休息,时间表定死了。休息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反而学习是一种娱乐。

上面的是一个长期的办法,比较适合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年轻人,正上班的成年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领导突然给你一个任务,你什么都不知道,需要用“短促突击”的办法,快速理解学习并且马上就能上手,就能用。渴望“学习速成”的同学有福了,下面是一个非常邪恶的方法,注意喽。

利用心理暗示快速进入“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
下面是我改编自“新闻联播”的心理暗示强力模式,
网络相传“新闻联播”节目有一个模式:领导都很忙,人民很幸福,世界到处都是骚乱,只有这里平安。
这个模式稍微改一改就很好用,
“ 自己每天都很忙,都在做有意义的事,生活很充实,世界到处都是骚乱,只有这里风光独好,世界人民需要你去拯救。”

这样你觉不觉得自己像个白痴,这种方法本来就来自宗教。
你希望速成,我就告诉你速成的方法,可以使人迅速进入“流时间”,“坐地日行八万里”,”不思不想,若思若想”

如果上面这个模式不好理解,这里有一首歌,听完你就理解了。
鲜花与纪念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cxMDgw.html
就是这个体验。
如果你听完一时情绪过不来,解药是下面这一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wNjI1MjA=.html
原汤化原食,糖衣吃掉,炮弹打回。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首次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這個“心流”的概念(1975年): 忘我、忘記時間、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的東西,完全沉靜在某項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極端的專注於做某件喜歡做的事,完全沒有因為迷惑、重複、繁雜的任務而引起的煩躁或無聊。

流时间这个概念虽然1975年才提出,但在各类宗教和传说中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描述,生在中国,估计各位同学对这个概念都很熟了,不论是道教、禅宗、密宗、日常用语、武侠小说,不用一一列举了吧。

说到底解决方法就是”忘我,投入“。可这个前提就是做到事情是我敢兴趣的,喜欢的。。天呐,如果一件事情我很喜欢,还会走神么?如果一件事情走神,我还会敢兴趣,还会忘我么???不会!!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生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2 Responses to 非常邪恶–走神。

  1. admin says:

    借口,依然活在借口中

  2. admin says:

    之所以有的人感觉生活是痛苦的,而有的人更幸福,主要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其实,等到瓶子里的水平静下来,一切又恢复清澈与透亮。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过去,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没有片刻的沉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尤其是人在烦躁的时候,更容易疯狂地震荡自己,摇起满瓶的浑浊,于是我们时时感到痛苦、烦恼、焦虑,这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为此,我们不妨学会———沉淀生命,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让生命在运动中得以沉静,让心灵在浮躁中得以片刻宁静。把那些烦心的事当作每天必落的灰尘,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容纳它们,我们的灵魂兴许会变得更加纯净,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更加豁达,我们的人生会更加快乐。

Leave a Reply to admi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